北京推居住证立法 机构建议采用积分制
【财新网】(实习记者 盛梦露 记者 汪苏)最高决策者已经明确以居住证为杠杆推进户改。在此背景下,北京市终将在三大城市之中,最后一个推出居住证制度,目前正在起草制定北京当地的《居住证管理办法》。北京市社科院9日发布蓝皮书建议,北京居住证采取积分的“一证制”,流动人口申办统一的居住证。持证人根据居住年限等条件分梯级享受公共服务和权益,并最终与落户对接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后,北京通州等一些区县对“幼升小”等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作出更严苛的规定。这份蓝皮书则建议,将流动人口的权益待遇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较高层次权益两类。只要依法进行签注的居住证持有人,就可以享受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。此前公安部也向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提交过一份全国层面的“居住证管理办法”草案,据悉,这也是其中的基本思路。
具体而言,蓝皮书建议,来京人员应当自到达本市之日起三日内,到居住地相关机构登记,申领居住证,并以此享有社会保险、公共卫生、计划生育、公共文化等服务。申领居住证满六个月后,如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、合法稳定住所的,应该依法进行签注。经依法签注的居住证持有人,还享有社会救助、法律服务、法律援助、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服务。
此外,经依法签注的居住证持有人,如果符合本市有关条件的,可以享受申请保障房、最低生活保障、购房、购车、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等地方财政支持的权益待遇。
蓝皮书还建议,北京在居住证制度中规定户籍对接办法。在每年释放配额进行总量调控的基础上,依据积分情况由高到低对满足分值要求者办理落户。换句话说,所有非京籍人口进行积分后,将由高到低排队,按指标落户。一旦实施,将为取得稀有的北京户籍提供一条透明的通道。
据设计,积分指标分为三类:基础指标,反映来京人员的个体素质和工作居住情况,包括文化程度、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职称、连续居住年限、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年限;加分指标,反映北京人口政策的调控导向和来京人员的实际贡献,包括属于本市紧缺急需专业、在城市发展新区就业居住、投资纳税贡献或带动本地就业、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表彰奖励等;减分指标,反映来京人员违法犯罪情况,包括违法记录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、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积分等。
居住证是推进户改的一个核心工具。眼下,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共识是,合理设定各项公共服务的准入门槛,改变公共服务与僵化的户籍登记相捆绑、“一刀切”的状态。在地方自发试点基础上,公安部在2011年左右,形成了将居住证作为户籍改革过渡手段的思路。其核心方案是,用居住证登记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、就业等信息,并逐步捆绑各项社会福利。而以往的户籍制度则被不断淡化,最终以实际居住地为导向,开展人口管理、分配公共资源。
全国已有包括浙江、广东、上海、天津在内的十余个省市地区已实行了居住证制度。目前,北京的居住证制度正处于立法阶段。5月20日,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公布了2014年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,《居住证管理办法》纳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,并力争年内完成。和北京目前已有的为引进人才设立的“工作居住证”不同,未来实行的居住证将覆盖所有非京籍人口。■